【版主原创分享】农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推进策略、问题及解决方案分享

置顶
igc
LV11VIP版主粉丝94
作者
加载失败
medal
medal
medal
认证用户
大数据智慧城市方案架构师大数据智慧城市方案架构师
擅长领域擅长领域:数据管理与运营 | 运营商数据存储 | 计算

       

以前我的原创分享可能很多都是偏信息技术层面的讨论。民以食为天,今天这一次的原创分享我觉得的确很有必要拿出来仔细研究分享下。也是谈谈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推进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这几年,我们跟中化集团合作比较多,中化在智慧农业方面需求非常多,所以在这里也非常高兴有机会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和观点,希望有帮助。其实说老实话,这几年国家层面的战略也是有文件可查,文件也提到通过现代化农业来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再说的直白点就是增加粮食产量,疫情期间不也经常有人担心粮食供给屯了很多嘛,也闹了好几次。以前的传统农业现在由于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季节原因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所以植物工厂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我们在与中化合作期间,也推进了很多地方的植物工厂建设。当然有的地方推进还好,有的地方推进还有一一些限制。这里也分别分享下。 对于推挤好的地方,比如在河南地区,推进比较好,河南也是农业大省。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我们跟当地的农业局做了大量的调研,先找一批试点的农业地块,对植物工厂的建设、植物生产要素和他的需求规律进行了大约3个月的研究,我们在当地农业局帮助下,找了很多这方面专家,有的是弄生物学,有的是环境学的,有的是专门搞农业的。甚至我们还专门请了营养学专家。这些专家的加入,可以很好的帮我们在植物种类、营养学、品种方面打磨出一套非常有价值的配方,也不是什么都能在植物工厂来量产,所以先做了基础的论证。免得拍脑袋来做最后太浪费时间和资源。农业局也拿出了历史的一些数据结合专家的一些数据,我们也利用大数据弄了一套配方平台。

       第二,有了这些基础,当地农业局开始与研究所合作,我们当然更多还是从信息化层面来支撑。准备开始植物工厂的工程研发工作,农业局联合当地农业机构采购了从植物的栽培、到水、肥、一体化装备、照明设施、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等这些硬件基础设施。

       第三,植物工厂建好之后。就开始调控的技术校验和研发的工作。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一高产、优质为目标。

       第四,在验证期间,建立了比较典型气候区的工厂示范工程,毕竟气候也是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同时,不同的植物也有不同的差异性。所以当时建立了多种类植物的示范工程,有了这些,我们通过一套智能化的信息技术,结合物联网技术,不断通过一些参数的调整和设置,让这些植物在量产过程中达到最优。大数据可以根据没一期的量产数据不断优化、挖掘。最后给专家提供决策,他们来优化不管是温度还是环境基础设施还是照明。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是我们成功实施的案例,我简单提供下当时的我们的对比数据。 分别拿露天情况、温室情况、植物工作来做对比。 在生产的周期方面,露地是最久的,温室次之,植物工厂基本就比较明显,时间缩短了1/2到1/3 在茬口数方面,温室大于露天,植物工厂更明显。 在大家关注的产量方面,露地每平米产300-600茬,温室也就差不多500株。植物工厂大约达到了3000株。 病虫害和价格方面就不说了,但是在品质方面,植物工作没的说,数据一出来,一对比差距还是很大的。 但有一些地方还是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的限制因素有以下几点:

       第一,植物工厂这玩意虽然很创新,很先进, 但是成本也非常高,周期也长,并且那么多的设备,有很多参数要调控。

       第二,在技术层面,听专家不断反馈给我们,当时因为也是有能耗的监控系统,问我们要数据,节能耗能问题严重,一直在想如何让LED光源能节能一些。

       第三、环境控制问题。当时在陕西来推行,北方天气太冷了,环境温度不好弄。

       第四、在营养配方方面,还有光照的方面,一直没有摸索的比较好。

       第五、当时预算问题,自动化装备不硬,水肥一体的技术装备也比较落后。 毕竟这种创新需要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以及营养液都对自动化有要求。这些搞不定,光靠人工很难把握的很好。 所以当时几个问题一直很困扰着专家们。后期的整体效果不是很理想。好在现在都解决了,也算是对当时项目的一个复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