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分享】大数据重构金融、新零售生态
最近的一些项目与金融有关,项目实施过程比较有难度,也比较有感触,大致做了一个关于大数据在金融生态的分享和总结,与各位共勉。
我们看一下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金融也是在我们周围经常遇到,我不知道大家以前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银行总是喜欢大企业、上市公司、中石化这样的企业,而不给中小企业贷款呢,即使国务院三令五申要向总小企业倾斜,为什么他们也不愿意做呢,因为中小微企业天生是一个风险高的群体,我今天贷给他了,半年之后这个企业倒闭了,那不是我的责任了吗?过去对业务员来讲的话,他要去贷款的话一般来说要做尽调,你想他过去尽调一般来说要两周到一个月,单位贷款规模是179万,尽调一个单位的综合成本要5万块钱,你就总共贷一万块钱,我的尽调成本还开发不了,所以他就不愿意给这种天生高风险的中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因为本身你的风险高,相对来说我风险定价要高,但是从政府来讲的话,又不准许你对他进行更高的利率。实际上在业内对中小微企业,它利率都超过10%了,所以它不愿意给它贷款。过去来讲的话,这些业务员获取这些真实的数据你想贷款你肯定会把几张报表给粉饰一下,他们一般来说都不太相信企业提供的这张表,比如我们看一下厦门国际银行的一个业务员,他说我给这些企业贷款我不相信他们提供的东西,我有自己的一套经验逻辑,第一类就是中小企业老板办公室比较豪华的不贷,你还没到达王健林那种一天一个亿的小目标这种水平。你就享受了,不会贷。跟省部领导、中国的政商关系很微妙,以前很多人,你看,我跟哪个市长、省委书记比较好,有靠山,但现在这个东西很危险了,领导进去了怎么办,所以如果跟领导合影他不贷,再一个就是如果老板不熟悉业务的也不贷,就是这个业务员会跟老板去喝茶、喝咖啡、跟他聊天。在他聊天过程中会设置一些陷阱。其实就是前言不搭后语。你如果不熟悉业务的话总会出现矛盾。出现矛盾的时候你的心思肯定不在业务上,这也不贷。还有一类人员不贷是如果这个老板的老婆孩子都在国外也不贷。你准备要跑路的这种风险,他举个例子就说有一笔业务是印刷机械租赁的,它过去的这种信用非常好,借了钱及时还,它想诈骗你的时候坑挖的很好,这一次一次贷1.5亿。有7家银行都贷了,根据他过去的这种信用记录,很不错,一年半之后这个老板跑了,这个业务员说,我通过尽调发现他的老婆孩子在加拿大已经带两年了,风险很大。业务员他的经验非常重要,帮他降低这种风险,对于银行来讲的话,所以就不愿意做这种中小企业的贷款。类似现在的蚂蚁微贷它可以做,为什么呢,因为你只要在淘宝上开个店,你每一笔业务卖给谁,这个人在哪,然后每天卖了多少单,地域分布是什么,我都知道,就是每一笔业务都可以作为征信的依据,比你那三张表有效的多,可靠的多,准确的多,所以发放贷款3分钟,原来是两周到一个月,单位规模成本3.6万,几千块钱一两万块钱都可以贷,相对来说我们有大数据这种征信方式,对整个金融生态是非常大的改变。比如说微众银行,有72%的借款人的单笔借款的成本不到100块钱。你想什么概念,你到银行你说贷给我100块钱,那不可能得,授信的客户中三分之二是首次获得银行借款,他大部分群体是过去银行,它的技术手段能力手段是覆盖不了的,这就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能给金融带来普惠,这就是对金融的改变。
我们看下新零售,比如说过去一个品牌他的一款鞋不好卖了,不好卖了那就成库存了,过半年之后算库存之后就两折处理,什么原因不知道,我再研发下一个品牌。这是百丽的一个案例,它把鞋上加装了一个传感器,这样的话你把鞋从柜台上拿下来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鞋今天被人动了,有一款鞋就很有意思,它每天被人提取是排在前三名,但是销售是排在十名之外,大家想一下这是什么问题,其实有各种理由,有朋友说太贵了,其实不是,因为你既然能够进到这个店里消费,其实你还是认可它的价位的,一般来说你看到一部分鞋子,你在橱窗面前哪个鞋子眼前一亮,这鞋不错把它从橱窗里拿出来,第二个就是试穿一下,舒适度是一方面,这个鞋子最终原因是它的鞋带有点多,有点繁杂,你一试的时候感觉太啰嗦了,早上起来上班就剩5分钟,我还要系2分钟鞋带,很多人一试就把它放回去了,所以这个鞋的外观还是不错的,而不是把它抛弃掉,把它的鞋带改成一个简单的粘带鞋,就成为一个畅销鞋了,但是过去的话你就把它两折处理掉了,然后再开发下一个鞋,其实你不知道这个鞋的外形很受欢迎,我们现在百货店有很多比如说服装这些它上面都有一个传感器,你把这个西服取下来有没有试穿我都是知道的,用这个来看哪些品牌流行,如果不流行把他放后放,把流行的放在前面,让更多人去试穿。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谢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