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产教融合”,正是点燃这一新引擎的关键火种。 青岛科技大学陈克正、毛常明在最新研究中指出,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对于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赋能作用。 那么,二者如何联动,又面临哪些挑战,未来该如何发力?本文将为您一一解读。赋能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如何发力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教育是基础支撑:高校是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主力军。通过有组织地推进前沿研究,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为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基石。 人才是决定力量: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高校必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形成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科技是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产教融合能连接各方创新主体,汇聚资源,推动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并快速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复合型人才。 产业是承载场域: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需要在产业中落地。产教融合能加速技术应用,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实挑战:三大“堵点”等待疏通蓝图已绘就,深层次矛盾待破解 协同性不强:高校、企业等主体常“各司其职”,目标不一致,沟通成本高,导致“高校的成果转化难,企业的技术需求无人解”。 机制不通畅:政府的政策支持有待细化,各方“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且缺乏科学的多方评价体系,导致融合活力不足。 人才适配不足: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前沿;同时,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型”师资力量短缺。 破局之道:三方协同,打出“组合拳”面向未来,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合力,打通堵点 政府:当好“总指挥”,强化统筹协调 健全政策:出台更细化的金融、财政、土地等激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激发各方积极性。 完善机制:探索实体化运行模式,建立协调机构,平衡各方利益,构建“共赢”生态。 搭建平台: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对接平台,促进信息互通、资源互补。 企业:担当“出题人”,发挥主导作用 协同育人:主动与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 共建平台:与高校合力投资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引领行业:龙头企业应牵头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组织协同攻关,助推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 高校:做好“答题人”,强化引领赋能 优化布局:紧跟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构建“新质生产力”学科集群。 创新培养: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实习实训,与企业共建实践中心。 引育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精准引育领军人才和团队。 结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高水平产教融合通过打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正成为驱动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唯有政府、企业、高校携手共进,才能彻底打破壁垒,让人才的活力、科技的伟力、产业的动力充分迸发,共同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