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世界范围内,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全球制造业格局也正加快重塑。作为人工智能发展重点之一,“具身智能”今年首次写入了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而智能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的典型终端产品。在以往的节目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从春晚舞台到运动赛场,再到生产一线、生活场景,我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速迭代。“具身智能”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爆发时刻。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工智能真正“长出身体”。它不仅要像人一样“能看、能听、能感受”,还要学会规划与决策,自主完成各种复杂动作。 2025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实现了更多技术突破。扔掉遥控器,搭载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通用视觉感知系统,具身智能机器人可以在体育赛道上实现自主奔跑;从原型机迈向量产,具身智能机器人走入巡检、服务营业厅、工厂、养老医疗等真实场景,拿下亿元订单。2025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约27%;从本体到大脑,具身智能机器人正在加速迭代。精准挖细沙、倒入液体、拧上瓶盖、放入离心机、控制移液枪、在队友之间互相传递样品、操作仪器等,机器人完成了一连串超长程复杂任务。这背后依靠的不是“固定脚本”,而是学习训练后,机器人具备的自主推理与规划的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源络科技创始人 连文昭:它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高层面是它的整个任务次序特别长,一个任务可能有几十步,有时候机器人要做一些很精细的操作,像拧盖子,像打开一个很小的试管的小帽,或者去拿移液枪去吸液体。这些都要对它的一个实时运动控制有极其高精度的要求。 为此,团队设计了一套大小脑配合的模型架构,机器人会将看到的有用的物品信息反馈给大脑,由大模型作为大脑来进行任务的分析、拆解、推理和决策,而小脑负责按照目标去输出相应的动作和结果。模型还提炼出了目标物体之间的关系,这就像机器人动作的导航一样,让机器人能够自主决策,达到目标。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源络科技创始人 连文昭:通过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机器人可以感知到更高维的信号,定量的任务机器人做得比人更强。它一旦每个步骤都比人精准,同时又能做很复杂的事情,它就能自主完成比较有价值的事。 如今,这些服务实验室工作的科研机器人已经在基因实验室里上岗了。随着具身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正在走入生产一线、服务行业等各种岗位,从实验室迈向更为复杂的真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