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 “双碳” 浪潮与国内 “双碳” 目标的推动下,企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开展碳足迹管理已从 “可选动作” 变为 “必选动作”。本文以国内中型制造企业 ——XX 电子科技公司(以下简称 “XX 电子”)为例,复盘其从碳足迹盘查、目标设定到全价值链减碳的实践过程,为同类制造企业提供可参考、可落地的碳管理方案。XX 电子成立于 2010 年,主营消费类电子产品(如智能手环、无线耳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现有员工 1200 人,年产能约 500 万件,生产基地位于东部沿海城市,产品远销国内外。2023 年初,公司因面临海外客户(如欧洲品牌商)的 “碳足迹披露要求”,以及国内环保政策收紧的压力,正式启动碳足迹管理工作。一、碳足迹盘查:摸清 “排放家底”,明确管理重点碳足迹管理的第一步是 “摸清家底”。XX 电子联合第三方专业碳咨询机构,依据《GHG Protocol 企业核算与报告标准》,对 2022 年的碳排放进行了全范围盘查,覆盖 “ Scope 1(直接排放)、Scope 2(外购能源间接排放)、Scope 3(其他间接排放)” 三大范畴。(一)盘查范围与方法Scope 1(直接排放):包括生产车间燃油叉车的燃油消耗、食堂天然气燃烧、应急发电机燃油消耗等,通过 “消耗量 × 排放因子” 计算排放量;Scope 2(外购能源间接排放):主要是外购电力(用于生产设备、空调、照明等)和外购蒸汽(用于车间清洗、供暖),依据电力公司、蒸汽供应商提供的 “能源消耗量 × 区域排放因子” 核算;Scope 3(其他间接排放):聚焦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环节,包括原材料采购(如芯片、塑料外壳)、产品运输(原材料运入、成品运出)、废弃物处理(生产废料、生活垃圾)、员工通勤等,通过供应商提供的数据、物流单据、废弃物处理记录等推算排放量。(二)盘查结果与核心问题经核算,XX 电子 2022 年总碳排放量约 12500 吨 CO₂e,各范畴排放占比为:Scope 1:850 吨 CO₂e,占比 6.8%(主要来自食堂天然气和叉车燃油);Scope 2:7650 吨 CO₂e,占比 61.2%(核心排放源,其中外购电力占比 92%,外购蒸汽占比 8%);Scope 3:4000 吨 CO₂e,占比 32%(主要来自原材料生产环节,占 Scope 3 的 75%;其次是产品运输,占 15%)。盘查结果明确了 XX 电子碳足迹管理的三大核心方向:一是优先降低外购电力带来的 Scope 2 排放;二是推动供应链上游原材料的低碳化,减少 Scope 3 排放;三是优化厂区直接排放(Scope 1)的细节管理。二、全价值链减碳:从 “生产端” 到 “供应链” 的多维度实践基于碳足迹盘查结果,XX 电子制定了 “2025 年碳减排目标”—— 相比 2022 年,总碳排放量降低 20%(即减少 2500 吨 CO₂e),并从 “厂区运营、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 三个核心环节,落地减碳措施。(一)厂区运营:聚焦 “能源替代” 与 “节能改造”针对 Scope 2(外购电力)和 Scope 1(直接排放)的核心问题,XX 电子从 “能源结构优化” 和 “现有设备节能改造” 入手,快速降低排放: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2023 年下半年,在生产车间屋顶、仓库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 1.2MW,年发电量约 120 万度(可满足厂区 15% 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外购电力带来的碳排放约 840 吨 CO₂e(按当地电力排放因子 0.7tCO₂e/MWh 计算);高耗能设备替换:将生产车间内老旧的高耗能空调(能效等级 3 级)替换为一级能效的变频空调,同时为车间照明更换为 LED 节能灯具(相比传统荧光灯节能 40%),两项改造每年减少电力消耗约 50 万度,对应减碳约 350 吨 CO₂e;天然气替代与食堂优化:将食堂原有的液化气炉灶改为天然气炉灶(天然气碳排放因子低于液化气),同时推行 “按需取餐” 制度,减少食物浪费(食物浪费处理会产生甲烷排放),每年减少 Scope 1 排放约 60 吨 CO₂e;叉车 “油改电”:将厂区内 10 辆燃油叉车(年燃油消耗约 15 吨)替换为电动叉车,配套建设充电桩,每年减少燃油消耗带来的碳排放约 42 吨 CO₂e(柴油排放因子 2.8tCO₂e/t)。通过厂区运营优化,XX 电子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 1292 吨 CO₂e,占 “2025 年减排目标” 的 51.7%,且光伏电站、节能设备改造的投资回收期约 3-4 年,兼具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二)生产工艺:从 “源头降耗” 到 “废料循环”生产环节是制造业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关键场景,XX 电子通过 “工艺优化” 和 “废料回收”,实现生产端的低碳化:生产流程智能化改造:引入 “智能制造系统”,对生产线的设备运行参数(如温度、压力、转速)进行实时监控与优化,避免因参数不合理导致的能源浪费。例如,在无线耳机外壳注塑环节,通过优化注塑温度(从原来的 220℃降至 210℃)和保压时间,既保证产品质量,又减少注塑机的电力消耗,每年节省电力约 20 万度,对应减碳约 140 吨 CO₂e;生产废料循环利用:电子制造业会产生大量塑料边角料(如外壳注塑废料)、金属废料(如电路板裁剪废料),XX 电子与专业的废料回收企业合作,将塑料边角料破碎后重新用于低精度部件的生产(占塑料原材料用量的 8%),金属废料则回收提炼金属再利用,每年减少废料填埋 / 焚烧带来的碳排放约 200 吨 CO₂e,同时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约 30 万元 / 年;水资源循环利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纯水清洗零部件,XX 电子建设了 “纯水回收处理系统”,将清洗后的废水进行过滤、净化后重新用于车间地面清洁、绿化灌溉,每年减少自来水用量约 1.5 万吨,同时减少污水处理环节的碳排放约 30 吨 CO₂e。生产工艺的优化,每年为 XX 电子减少碳排放约 370 吨 CO₂e,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智能化改造后生产线不良率下降 2%),实现 “减碳 + 提质” 双重收益。(三)供应链管理:推动 “上游低碳化” 与 “协同减碳”Scope 3 排放(尤其是原材料生产环节)占 XX 电子总排放的 32%,且涉及上游众多供应商,管理难度较大。对此,XX 电子采取 “分级管理 + 协同赋能” 的策略,推动供应链减碳:供应商碳分级评估:制定《供应商低碳评级标准》,将核心供应商(如芯片供应商、塑料外壳供应商)分为 A(低碳)、B(中等)、C(高碳)三级,评估指标包括 “是否披露碳足迹”“是否有减碳措施”“产品单位碳排放” 等。2024 年起,优先与 A 级供应商合作,对 C 级供应商提出 “6 个月内提交减碳计划” 的要求,否则逐步减少订单占比;原材料低碳替代:联合上游塑料外壳供应商,推动 “再生塑料替代原生塑料”—— 将再生塑料的使用比例从原来的 5% 提升至 20%(再生塑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比原生塑料低 60%),每年减少原材料生产环节的碳排放约 600 吨 CO₂e;同时,与芯片供应商沟通,优先采购采用 “绿色电力” 生产的芯片(如供应商使用光伏电力生产芯片),进一步降低上游碳排放;物流环节低碳优化:与物流服务商合作,优化产品运输方案 —— 国内运输优先选择铁路或公路专线(相比零担运输,专线运输单位货物碳排放降低 30%);出口欧洲的产品,部分从 “海运 + 公路” 改为 “海运 + 铁路”(铁路运输碳排放比公路低 75%),每年减少运输环节的碳排放约 180 吨 CO₂e。通过供应链协同减碳,XX 电子每年可减少 Scope 3 排放约 780 吨 CO₂e,同时提升了供应链的稳定性(低碳供应商的合规能力更强),为应对海外客户的 “碳足迹要求” 提供了支撑。三、减碳成效与经验:从 “成本投入” 到 “价值创造”经过 1 年半的碳足迹管理实践(2023 年 1 月 - 2024 年 6 月),XX 电子已实现阶段性减碳目标:碳排放 reduction:总碳排放量从 2022 年的 12500 吨 CO₂e 降至 2024 年上半年的 10800 吨 CO₂e(年化计算),相比 2022 年减少 13.6%,距离 2025 年 20% 的减排目标已完成 68%;经济效益提升:光伏电站、节能设备改造、废料回收等措施,每年为公司节省电费、原材料采购费、物流费合计约 280 万元;同时,因满足海外客户的碳足迹要求,2024 年上半年新增欧洲订单金额约 1500 万元,实现 “减碳促增长”;品牌价值升级:XX 电子将碳足迹管理成果纳入企业 ESG 报告,成为当地 “制造业低碳转型示范企业”,并获得地方政府的 “绿色制造补贴”(共计 120 万元),进一步降低了减碳投入成本。在实践过程中,XX 电子总结出制造企业碳足迹管理的三大关键经验:“盘查先行,目标导向”:碳足迹管理不能盲目推进,需先通过专业盘查明确核心排放源,再制定可量化、可落地的减排目标(如 “2025 年减碳 20%”),避免 “撒胡椒面式” 的无效投入;“短期见效与长期布局结合”:优先选择 “投资回收期短、减排效果明显” 的措施(如分布式光伏、节能设备替换),快速看到减碳成效,增强企业内部推进信心;同时布局长期项目(如供应链低碳化),构建持续减碳能力;“内部协同 + 外部赋能”:碳足迹管理涉及生产、采购、财务、行政等多个部门,需成立跨部门的 “碳管理小组”(如由总经理牵头,各部门负责人参与),统筹推进;同时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供应商的专业能力,解决技术、数据等难点问题。四、未来规划:从 “减排” 到 “碳中和” 的进阶基于现有实践成果,XX 电子进一步制定了 “中长期碳战略”:2030 年目标:实现 Scope 1 和 Scope 2 的 “碳中和”(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碳汇抵消等方式),Scope 3 排放量较 2022 年降低 40%;关键举措:一是扩大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计划 2026 年增至 3MW,满足厂区 40% 的用电需求);二是推动核心供应商加入 “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共同制定供应链减碳路线图;三是探索 “绿电交易”“碳普惠” 等外部工具,加速碳中和进程。对于制造企业而言,碳足迹管理不仅是应对政策与市场需求的 “合规动作”,更是推动生产效率提升、成本优化、品牌升级的 “战略机遇”。XX 电子的实践表明,只要找准核心排放源、落地可量化的减碳措施,制造业企业完全可以在 “减碳” 与 “发展” 之间找到平衡,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碳足迹典型案例征集(挖掘各行业碳足迹管理先进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模式。以典型实践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推进其他单位进行有效的碳管理。为政策制定,标准研制及企业低碳转型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