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近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其中还提出,在软件、信息、金融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等,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等。机遇与挑战近几年,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实现快速发展,借助人工智能,金融行业数字化迈入快速发展阶段。《意见》对金融行业发展人工智能来说是又一利好。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刘勇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意见》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人工智能将推动金融服务的全面智能化。例如,智能终端和智能体的普及(如智能客服、智能投顾、自动化风控系统)将显著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客户体验。其次,人工智能技术能重塑金融风险管理模式。传统信贷依赖抵押品的“金融加速器”机制可能因AI驱动的信用评分系统而被打破,从而增强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人工智能在反欺诈、反洗钱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提升监管的精准性和实时性。马上消费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陆全告诉记者,《意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金融科技迎来重大利好,代表政策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前瞻性指引。陆全进一步介绍,金融行业是数字化比例最高的行业之一,因此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人工智能将在效率提升与成本优化、风险管理与创新驱动等方面,持续推动金融行业向智能化跃迁。“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除了提升效率与优化成本、创新服务模式之外,还重构了行业生态,大模型技术正与风控等金融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催生‘智能体+金融’新业态。”一位科技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陈辉坦言,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金融行业的格局,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伴随着一系列复杂挑战。从机遇来看,主要表现在金融效率提升与金融模式创新,如通过自动化流程、智能客服、算法交易等手段,可以显著降低金融运营成本并提升响应速度;从挑战来看,主要面临技术、伦理与治理的三重考验,如数据安全与隐私悖论、算法黑箱与信任危机、技术迭代的战略风险和人才结构断层问题。“挑战不容忽视。”在采访中,多位行业人士表示,人工智能在信贷、投资等复杂决策场景下仍存在算法黑箱、模型幻觉、可解释性差等问题,同时在多元数据融合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另外由于资源与人才的不平衡,大型金融机构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但中小机构受限于技术能力和资金,可能加剧行业“马太效应”。建议中小机构选择持续技术伙伴开展“共创共享”式的能力共建。对于金融行业如何应对挑战,陆全指出:一是需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促进信任构建。金融行业高度依赖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如智能风控和个性化服务涉及海量敏感信息,通过立法完善数据保护机制,能防范信息泄露,确保合规使用。二是规范伦理与公平性,人工智能算法可能存在偏见,导致信贷歧视或投资不公。立法强调伦理准则,要求透明度和审计机制,推动公平应用,这在金融领域尤为关键。三是立法将激发和推进产业活力,完善风险分担,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采购作用,有助于金融行业探索机器智能与人工相结合的新模式。服务实体成效显著科技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意见》提出,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和财政支持力度。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关于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的政策,一些科技保险、科技信贷应运而生。目前成效如何?易观千帆金融行业咨询专家方瑞新表示,近年来,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受到监管层和业界广泛关注,包括成立国家级引导基金、广泛应用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形式赋能科技企业,促进了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的繁荣,并形成了“科技金融—人工智能繁荣—金融服务更加精准高效”的良性循环。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国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远超普通贷款增速,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继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科技金融效果显著。刘勇认为,近年来,我国通过科技金融和数字金融政策,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等工具有效分担了企业研发风险;政府引导基金与耐心资本的引入,助力人工智能企业跨越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死亡之谷”。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措施,更使未盈利的硬科技企业得以对接资本市场。“但目前仍存在提升空间。”对此,刘勇指出,一是需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退出渠道,鼓励并购重组,完善针对人工智能企业的估值体系,增强风险投资信心。二是提高政策精准性,依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及技术赛道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支持。三是加强国际协同,借助“一带一路”合作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标准、金融科技产品“走出去”。当前,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科创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显著提升了服务科技企业的效率和风控水平。保险产品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包括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阶段。科技金融创新有效助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活水支持。立法迫在眉睫《意见》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等,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领域立法对于金融领域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刘勇认为,立法是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基石,对金融领域尤为关键,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从三个维度看:第一,金融安全是“生命线”,立法筑牢风险防火墙。金融行业直接关系资金安全、市场稳定和公众利益。人工智能在信贷审批、风险控制、反欺诈等场景可能因算法偏见、数据泄露或决策黑箱而引发系统性风险。第二,行业创新需“规则护航”,立法释放发展新动能。金融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既不能“一管就死”,也不能“放任自流”。当前,我国金融人工智能应用已覆盖智能投顾、量化交易、智能客服等领域,但企业常因规则模糊而陷入“不敢创新”的困境。第三,国际竞争需要“规则话语权”,立法提升中国金融人工智能的全球竞争力。总体而言,人工智能立法对金融领域不是“束缚”,而是“护航”,最终让技术真正赋能金融普惠与效率提升。陈辉介绍,2024年8月1日,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正式生效,该法案是全球首部全面监管人工智能的法规,标志着欧盟在规范人工智能应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人工智能立法对金融领域的意义,不是给人工智能套上枷锁,而是把“人工智能潜在风险”转化为“人工智能合规成本”。行业人士呼吁,当前,在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人工智能应用面临的科技伦理、数据安全等问题较为严峻,有必要建立系统性的法律框架,以指导和规范人工智能的应用,确保公众的利益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