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中国AI医疗行业迎来巨变。从初步探索到赛道分化,从资本狂热到理性聚焦,行业内涌现出一批兼具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能力的明星项目。随着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加速,AI赋能的新药研发、智能诊断、智慧硬件等赛道逐步崛起,头部企业崭露头角。投资热点不断涌现,资本助力与政策扶持共同推动行业持续升级。本文以数据为入口,系统性梳理十年行业脉络,洞察AI医疗背后的资本逻辑与投资风向,以数据视角呈现行业创新周期下的主流趋势。格局变迁近十年来,中国AI医药项目在资本市场上经历了从快速升温到理性回调的显著周期性变化。回顾2015—2025年投融资数据,2015—2021年,国内AI医药行业融资态势向好,融资事件数量与总融资金额持续上扬,于2021年前后达至阶段性峰值。前一阶段,ESMFold、AlphaFold2和自然语言处理等AI工具相继问世,结合CADD(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开发)向AIDD(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开发)转型,快速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与生物医药研发的深度融合,极大提升了资本市场对该赛道的期望,海量资金涌入,头部企业如更是多轮获大额融资,中早期项目也大量涌现,行业整体上迎来较高的活跃度和关注度。然而,2021年后市场风向发生转变。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无论是行业的融资项目数量还是融资总额均出现显著回落,说明该行业在资本市场的吸金能力和热度明显下降。一方面,AI医药泡沫渐显,多数产品未能成功上市,盈利模式难以持续,资本投资趋于审慎,对项目商业化与落地成效的考察更为严苛;另一方面,受全球及国内经济周期影响,2022年起国内IPO窗口收紧,港股生物医药指数下滑,叠加医药行业监管趋严等市场因素,创新药、数字医疗、医疗器械等AI医药细分领域的高估值难以为继,融资难度攀升,部分企业被迫收缩。融资轮次方面,2021年前各轮次(包括天使轮、A轮、B轮及后期轮)均有活跃表现,突出体现高成长性和资金链充裕。自2022年起,融资轮次呈现“两头大、中间小”格局,早期与晚期融资事件占比较高,中后期融资事件显著减少,资本逐渐向成熟度高的超后期项目与投入较少的极早期项目汇聚,大量处于成长阶段的企业生存压力陡增。中国AI医药项目在十年间历经由热转冷的波动,当前步入低谷期。未来,行业发展将主要依托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落地,以增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分化近十年间,国内AI医疗项目在细分赛道上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态势。其中,AI赋能医学诊断以383起融资事件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门领域,凸显出AI技术在医学影像与辅助诊断领域的快速落地应用及良好商业化预期。AI赋能新药研发以270起融资位列第二,显示出AI在药物发现及分子设计环节的技术潜力备受资本看好。相较之下,其他类别(204起)、AI赋能诊疗及运营(90起)、医疗器械与硬件(38起)、健康管理及服务(24起)等赛道则明显滞后,表明行业资源与投资高度集中于医学诊断和新药研发两大核心赛道。各细分赛道在融资阶段的分布也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即融资项目在早期及超后期阶段活跃度较高,尤以AI赋能医学诊断和新药研发两大赛道最为突出。具体来看,AI赋能医学诊断赛道在早期阶段(种子/天使轮与A轮)分别发生了84起和105起融资事件,新药研发赛道则有89起和78起,显示大量初创项目的涌现,极大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然而,从B轮起,融资事件数量大幅下滑,B-D轮融资较早期阶段分别下降67.20%和80.84%,反映出这两大赛道在成长阶段淘汰率极高,多数项目止步于此。值得关注的是,在超后期的pre-IPO及并购阶段,AI医学诊断和新药研发赛道分别获得了131起和70起融资事件,远超其他赛道,说明资本和资源高度向行业成熟龙头企业聚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诊疗及运营、医疗器械与硬件、健康管理与服务等赛道无论在各轮次项目数还是后期资本关注度上均远低于前述两大核心赛道,资本关注呈现高度集中化趋势。AI医学诊断和AI新药研发始终是最为活跃的两个细分赛道。2015—2021年间,这两大赛道的年度融资项目数量持续增长,尤其自2019年起均超过其他赛道,并在2021年达到峰值,其中AI医学诊断赛道年度融资项目数超过70起,AI新药研发也接近60起。自2022年起,随着行业整体进入调整期,这两大赛道的融资项目数量明显回落,至2024年已降至2018—2019年的水平。相比之下,AI赋能健康管理及服务、医疗器械与硬件、诊疗及运营等其他赛道在项目数量上始终保持较低水位,波动幅度也相对有限,反映出资本对核心赛道的倾斜和集中。在融资金额层面,整体趋势与项目数量保持高度一致。2021年,国内AI新药研发赛道年度融资总额首次超过15亿美元,AI医学诊断赛道也达到10亿美元的历史高点。然而,2022年以后,受行业调整和宏观经济环境影响,核心赛道的融资金额大幅回落,降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以下。值得注意的是,AI赋能诊疗及运营赛道在2021年也实现了一次融资金额的小高峰,但整体规模依然远低于前述两大赛道。其他赛道如健康管理及服务、医疗器械与硬件在近十年中融资金额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尚未迎来显著突破。<<<小结>>>AI+医药自2021年前后经历资本高度集中的繁荣期后逐步回归理性,行业资源和资金更加偏向具备技术壁垒和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成长期企业承受着更大的生存与成长压力。链接<<<国资重点押注算力赛道机构潮涌在AI医疗领域,核心投资机构的布局与赛道偏好深刻影响着行业资源流向与创新生态构建。近十年,红杉中国以37起投资事件领跑AI医疗领域,五源资本(32起)、启明创投(23起)、真格基金(18起)紧随其后,高榕资本、君联资本等机构亦保持高频出手。这些头部机构的参与,为AI医药创新项目持续注入资金与资源,激发了行业创新活力。从投资方向看,TOP10机构投资重心高度集中。公开数据显示,60.5%的投资聚焦AI赋能新药研发,25%投向AI医学诊断,两者合计超85%。其余赛道投入有限。这反映出头部机构青睐商业模式清晰、落地性强的医学诊断,以及高技术壁垒、高成长潜力的新药研发赛道,凸显了AI技术在医药产业升级中的核心地位。轮次分布上,近十年TOP10机构在A轮和B轮投资占比分别为32%和20.5%,为主要投入阶段,显示主流投资方倾向在企业完成早期技术验证、初具商业化能力后布局。极早期(种子/天使轮)和战略投资/并购阶段各占19%,表明机构既注重前瞻性创新孵化,也积极参与后期融资与资源整合。 C轮、D轮及更晚期、IPO阶段占比均较低,反映出头部机构在企业成熟期参与度下降。整体看,A-B轮是资本布局高成长企业的核心阶段,主流机构兼顾早期创新与行业整合,长期支持头部项目。截至2025年2月底,二级市场中多个AI医疗细分板块市盈率(P/E)显著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其中,AI制药板块以149.1倍平均市盈率居首,AI辅助诊断板块以127.7倍紧随其后,均远超行业基准。AI影像识别等板块市盈率也高于行业整体。这种高估值态势与一级市场对AI新药研发及医学诊断赛道的活跃投资相互印证,形成正向反馈,吸引头部机构向上述领域战略性布局,强化了资本聚集效应。TOP10活跃投资机构在AI医疗领域的投资集中度与偏好分化显著。五源资本以32.43%的AI医疗投资项目占比领先,表现出极强的行业聚焦。高榕资本和源码资本占比分别为17.07%和16.13%,高于行业平均,显示出其强化早期卡位和战略推动的意图。峰瑞资本、创新工场和真格基金占比分别为11.11%、10.26%和8.93%,持续看好AI医疗赛道。相较而言,红杉中国等机构AI医疗项目集中度较低,更突出多元化投资策略,AI医疗为其资产组合重要部分。进一步分析,TOP10机构投资金额最高的前十大AI医疗项目高度集中于AI新药研发领域,涵盖CRO、自主研发和数据管理三大板块。如晶泰科技、英矽智能等项目单笔融资均高达数亿美元,显示资本对AI赋能新药研发的高度关注和期待。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高额投资多集中于2020-2021年,2022年后仅有3起,反映出行业周期性波动与资本集中的趋势。头部聚焦生长性就国资控股机构而言,近十年其投资高度聚焦于AI医学诊断(161起)与AI赋能新药研发(138起)两大核心赛道,远超其他领域。AI医学诊断赛道居首,凸显国资对AI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等ToB/ToH领域落地的高度关注;新药研发赛道位列前茅,则反映国资机构对优化药物开发模式、提升效率的重视。相比之下,诊疗及运营、医疗器械与硬件、健康管理等赛道受关注度有限,资金主要集中于高壁垒、产业联动性强的主赛道。国资控股机构的投资轮次偏好显著。A轮和B轮(成长早中期)是主要入场阶段,新药研发领域B轮融资达43起,A轮与C轮同样活跃;AI医学诊断领域则以中后期、战略投资阶段(59起)为主,显示国资倾向助推成熟企业壮大,促进行业整合与IPO。极早期阶段参与较少,更偏好技术和商业模式成熟、产业化前景明确的项目。整体看,国资控股机构投资AI医疗更聚焦于赛道与企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成长阶段。与此同时,头部国资控股机构近年来在AI医疗赛道布局活跃且聚焦。君联资本以16起投资居国资控股机构之首,深创投、五源资本分别以10起、7起紧随其后,苏高新金控、泰康健投等亦持续深耕。头部国资高度参与,不仅为AI医疗核心项目提供充足资金,也强化了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创新与稳定性。国资机构投资赛道集中度突出。AI赋能医学诊断和AI赋能新药研发分别占国资投资事件总数的44.3%和35.7%,合计超80%。其余如“其他”类别、AI医疗器械与硬件及AI赋能诊疗及运营,占比仅11.4%、4.3%和4.3%,显示国资资金更倾向技术壁垒高、市场前景广的主干领域。这一偏好体现国资赋能产业链上游和核心技术环节的战略考量,反映其推动原创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建设的关注。投资金额上,国资控股机构“重点押注极少数头部项目”特征鲜明。近十年,晶泰科技与百川智能融资额分别约10.56亿美元和10.48亿美元,遥遥领先;英矽智能、剂泰医药等项目融资额介于1.5亿美元至5.5亿美元之间。可见,国资资金显著集中于底层技术创新、大模型研发和智能算力赋能能力突出的龙头企业。如新一代AI制药平台、AI大模型、智能医学影像等项目,正成为国资优选投资对象,展现对具备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属性、契合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AI医疗企业的长期支持。与AI医疗行业TOP10投资机构相比,国资投资策略更强调国家战略导向和产业链安全,持续加码“国家战略型”头部项目,单笔投资金额更高,倾向在企业成熟期入场。这一布局强化了国资推动AI医疗原创创新、承担行业风险、促进自主可控的使命,引领AI医药行业迈向技术深水区和可持续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