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深度融合,推动了卫生健康领域不断创新,远程会诊、互联网医院、智慧医疗蓬勃发展。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构建了医疗、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系统建设。我今天主要分享以下4大创新应用案例:   一、基于5G的“上车即入院”服务项目 2019年中国信通院联合国内优秀移动通信厂家,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华为、中移信息通信及国内头部医院,比如华西、湘雅等,共同编制了5G时代智慧医疗健康白皮书,其中罗列了5G+医疗健康应用的试点方向,包含5G+智慧病房、5G+运营管理、5G+远程会诊、5G+远程重症监控部、5G+急诊救治等多个方向。 我们医院早期选择了5G+急诊救治方向来开展项目应用。传统的急救流程存在诸多难点,如院前与院内急救环节脱节、医生能力和经验有限、以及突发事件应对缺乏紧急预案等。 而5G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院前急救的模式,将急救工作前置实现了上车即入院。 在现场急救转运过程中,通过5G网络,患者的身体信息如心电图、呼吸机、血压等身体信息可以实时同步至院内应急指挥中心。 同时,4K远程视频画面传输让专家能够实时指导车内抢救情况,同时开展院内入院抢救准备,做到无缝连接,从而实现了患者上车即入院的服务。 在5G急救车上,我们有配备多种设备,比如手环可以快速识别患者身份,还有心电图机、呼吸机、血压血氧体征监测设备可以将数据传输到院内,AI语音笔、AR眼镜等设备可以解放医生双手,医生在抢救的同时可以通过智能语音和智能眼镜将现场抢救和病例情况实时传输至运行指挥中心。 我们还计划实施5G移动医院项目,将车队、门诊车、手术车、CT车、检验车等整合成一个小型移动医院。 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或义诊活动中,我们可以迅速部署这个移动医院,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我们计划应用5G技术在云上部署医疗服务器和软件,实现医疗车队的医疗业务和系统的联动,通过5G+云的方式实现移动医院在本地化的快速部署和信息化的快速响应。   二、VR全息健康管理体验中心项目 全新VR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我个人理解主要有三大方向。 第1个是宣传科普; 第2个是辅助教学; 第3个是三维重建手术导航。 我们的VR全息健康管理项目也主要是应用在医疗健康知识科普和辅助教学方面,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项目落地在医院的门诊大厅,通过新颖的互动方式,让患者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了解健康管理知识。项目主要包括全息演示区、全息交互区和VR虚拟现实体验区。 在全息演示区,我们展示了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人这四类人群容易患的疾病及其预防、治疗和保健方法。 在全息交互区,患者可以通过交互方式了解人体不同部位的患病种类以及从健康到病变过程中人体器官和检验指标的变化。 系统以互动操作和动态的方式展示这些信息,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同时,系统还提供了详细的挂号就医指南,帮助患者选择合适的医生和科室。特别是一些亚专科门诊,比如带状疱疹、多汗、甲状腺类疾病,患者往往对其知之甚少,这套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类科普难题而设计的。 以肺癌的全息影像图片为例,系统能够动态展示正常的肺到肺癌病变的过程,帮助患者直观了解疾病的演变。 此外,系统还提供了关于疾病成因、症状判断、预防方法、积极治疗、康复指导和膳食营养等全面详细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对健康管理的学习和了解。 VR体验区则是项目的一大亮点。患者可以带上VR头盔了解人体结构的情况,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VR技术吸引了广大患者主动去了解健康管理知识。 在去年的数字中国福建展上,该项目吸引了众多老百姓的围观和好评。未来我们计划将项目推广至医院微信公众号,让全国更多的百姓能够享受到这一技术带来的红利。 有了可视化、互动化的人体模型,医生在与患者沟通病情时也将更加得心应手。患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体检报告内容,明白未来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如何预防疾病、保持健康,这种沟通方式将大大提高医患之间的沟通效率和质量,促进健康管理的有效实施。   三、物联网数字医院智能感知服务平台 在2020年12月份中国信通院联合国内头部医院编制完成了《医疗健康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白皮书》,其中罗列了自动化智能药柜、输液监护系统、床旁智能交互系统等10余项医疗物联网相关应用。 我们医院早期也做了一些相关的医疗物联网及应用建设,比如下图红色标注部分的自动化智能药柜、输液监护系统,床板交互系统,还有医废系统、停车系统、能耗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员定位系统及院内导航这些都有应用,在网络建设方面我们也有WiFi、蓝牙RFID,还有运营商4G、5G等网络建设。 随着医疗物联网业务的不断开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痛点: 第一是管理困难。 比如医废系统在医院是总务处管理,监控还是保卫处管理,能耗是基建处管理,机房漏电井是信息处管理,不同系统的运维升级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和系统的协同,往往会出现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的情况。 第2个是医疗物联网应用很孤立。 比如能耗、医费、资产等不同的物联网应用,对于病区护士长而言,需要登录多个账号、记住多道密码,不仅增加了工作负担,也影响了工作效率。 第3个问题是业务割裂。 车位信息与挂号信息不对接,患者只有到了医院看到车辆管理通行系统显示才知道是否有车位,不能提前预知和预订车位。监控与安保联动不起来,对应内紧急突发事件的监控,往往是需要人工查看,发现问题还是需要跑到现场去处理,物联网设备不能联动系统自动处理。 第4个问题是不同的技术标准、不同的通讯协议导致底层物联网传感器与物联网基础网络无法互联互通。 网络标准之间和各厂家之间存在着技术壁垒,各物联网应用系统之间网络共享困难。 举个例子,我们医院院内导航是基于蓝牙信标的手机导航系统,为此我们部署了一套蓝牙信标网。 在智慧病区,输液监护和部分体征监测的物联网应用也是基于蓝牙技术,但由于厂家不同,在智慧病区我们又部署了一套蓝牙网,这就导致了医院网络重复建设的情况。 基于以上困难的考虑,医院考虑建设一套统一的物联网应用管理平台,目标是想实现全院所有物联系统资源融合到云平台,通过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和物联网中间件平台,整合应用层并规范接入4G、5G、蓝牙ID等物联网通讯网络,实现数据融合。 我们目前也上线了平台接入子系统,有智慧机房、智慧病房、智慧物联、智慧安防车等几个模块。 以智慧病区为例,智慧病房里面有输液监控系统,床房交互系统与移动护理推车,移动PDA、医疗机器人等,我们医院在医疗物联网应用及数据的整合这方面目前还处在初步阶段。未来我们还将丰富智慧病区在5G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让智慧医疗更好的服务老百姓。   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探讨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相关应用也非常广泛,在病例系统的质控管理CDSS、AI影像系统、AI语音识别方面、AI影像系统以及AI语音识别方面,医院已经进行了相关的人工智能应用部署。 我主要讲下AI在3D影像建模、3D打印技术方面的应用,胸外科AI智能手术规划软件,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对肺部器官的精确重建。这一过程以分钟级别的速度完成,生成了高精度的三维模型。 同时医院在2023年成立了3D打印中心,重点研究数字化3D模型重建技术和3D打印技术在临床手术规划、各类手术导板、医疗植入物、定制化康复辅助器具、解剖教学、手术模拟训练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三维建模,可以将患者拍摄的二维CT图像转化为三维模型,让结节或病灶的位置更加清晰可见,为手术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导航。手术导板和康复辅助器具,主要应用在骨科手术和骨科患者康复阶段。 3D打印技术在医疗临床方面同时还有很高的价值,三维数据和3D打印模型为手术提供了精准的导航,重建后的数据能够完整呈现解剖部位的位置关系,依据重建后的解剖关系可以进行手术术式的选择,三维重建能够直观地为患者展示病变情况,还可以在手术数字导航方面起到比较关键的临床作用。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对临床医生还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助力医生在临床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展出。 在教学方面,医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二维三维解剖结构,更直观地学习病例的手术术式,降低医学生的手术门槛。 最后一点是也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助力医学生在临床研究多发表学术论文。   ——————————Q&A环节—————————— Q1:要实现基于5G的""上车即入院""服务,您认为目前最困难的是什么? (社区昵称zyuncle提问) 答:一是临床医生的使用习惯,首先要对医生进行全业务流程的培训,正常情况下很多医生还是不太愿意接受新技术,喜欢使用传统方式去处理问题,会去跟上级医生打电话沟通交流; 二是从技术角度来讲,5G网络,甚至4G网络,在运营商5G用户不多的情况下,也能满足大多数场景的应用。 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运营商早期在5G建设方面还没做到全区域的5G建设,运营商在主要城市街道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可能部署了5G,但是要去乡下偏远的山区对患者进行转运时,可能就没有5G信号,这是网络层面比较大的困难。   Q2:VR全息健康管理体验中心项目中,VR对带宽的需求是怎么样的?尤其无线这一块如何匹配VR高带宽低延迟方面的需求是推动项目落地的挑战之一。  (社区昵称liujiayou_for提问) 答:大家可能以为VR项目是以无线传输的方式,大家在手机上或者某类无线终端上可以实现观看。 我在刚才分享案例的时候,提到我们项目主要是落地在医院门诊区域,目前我们的VR软件是本地化部署,本地化服务器就在本地,不需要网络来传输。 在去年数字中国展时,很老百姓带着VR头盔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健康管理知识。 老百姓希望自己在家里面也能监测到自己是否有高血压或者冠心病,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类疾病是怎么产生的,通过VR可以更加形象地了解疾病生成的动态过程,以及指标变化。 我们后期是想把VR的项目做到线上,可能做到微信端,让全国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手机端访问到项目。 我们在医院也做了大概测试,把项目部署在院内机房,我们通过手机连接做了测试,大概需要20M的专线带宽,就可以满足患者很流畅的进行访问互动。   Q3、接口进行病例数据、影像数据对接时,面临开发周期长、成本高,且数据远程传输安全风险大的问题,想咨询5G远程会诊时老师在实际项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社区昵称Rainbow@sky提问) 答:很多医院在做远程会诊,它是不直接通过接口连接医院内网,不是通过内网接口打通影像接口、检查检验以及病历系统,这种做法会给患者数据安全造成很大风险。 很多患者,在通过远程会诊申请的时候,他都是先把这类病例资料,比如说病例检查情况导出再通过外网的方式,比如华为会议等视频会议共享材料的方式来实现远程会诊。 我了解过有部分医院远程会诊也会采用通过接口打通内网的方式,我们也和卫健委做过这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它是医院在卫健委的统一意见指导下,通过医院和卫健委的政务专线,来打通医院跟下级医院的联通,再通过政务内网来打通,很大的避免了数据安全泄露的风险。   Q4、带家里老人去看病的时候,只知道自己睡不着,但是不知道挂什么科室。想知道在医疗行业,AI应用的综合能力怎么样,特别是准确性,还有易用性这方面,能详细展开讲讲吗?   (社区昵称桂林博深张提问) 答:我们医院去年也申报了智能AI导诊相关的课题,我们也是想做这块的应用,很多患者只知道自己头痛,但是不知道挂什么科,目前来讲这类问题的智能回答是不同的,要不断的要有门诊患者去反馈数据做模型训练,有了大模型之后,应用才会越来越精准。 目前我们医院也在和厂商合作准备开发数字医生。患者大致描述身体症状,智能AI可以推荐挂号科室、需要做的身体检查项目及注意事项、用药疗程及注意事项,可以减少患者于医生的反复沟通情况,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智能AI来回答。 据我了解,目前国内AI机器人还是处在科研应用的试点阶段,关于准确性及易用性这块还没有特别确定的说法,在医院实际落地这块也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伦理方面。 我们医院不会把机器人直接放在那里给患者去解答问题,万一机器人在回答或者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谁来承担责任?会存在很多伦理方面或者法律方面的问题,它是需要行业内慢慢来推动的。 目前还没有哪家医院完全用AI机器人去给患者做比较权威的回答的案例,关于AI机器人的精准度和准确度,各研发厂家还在实验测试中。   JDC公开课系列活动主讲人正在火热招募中,快来分享你的专业,与JDC一起成为数字化传播大使,还能赢取丰厚智豆奖励,快点击链接报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