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活动—云驱动石油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价值创新
一、 调研背景当前,全球石油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从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到炼化、销售的全产业链格局。在这一背景下,利用云计算的弹性算力、数据融合与敏捷创新优势,打破数据孤岛,优化运营效率,解锁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行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然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选型、价值验证、安全合规与组织变革等。为深入探讨这些核心议题,我们拟举办以 云计算驱动石油行业数字化转型与价值为主题的探讨。调研目的洞察行业现状: 深入了解石油行业同仁在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从探索到规模化)的实际进程、业务上云的现状与布局,从而勾勒出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整体态势图。明晰核心需求: 系统识别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与瓶颈,以及最希望通过云计算技术解决的业务痛点,确保会议议题设置能“对症下药”,直击业界最紧迫的需求。 
煤层气公司酸化解堵助力老井稳产(转载)
https://jdc.huawei.com/jdc/refactor/newThread?fid=200343截至目前,煤层气公司今年以来在保德区块应用浅煤气藏酸化解堵工艺取得显著成效,5口气井措施后单井产量大幅提升,增产天然气达202万立方米,为老区块开发注入新活力。   保德区块开发多年,近年来面临地层压力递减、气水产出量下降等开发瓶颈,部分气井产能衰减明显,制约了区块整体开发效益。为破解难题,煤层气公司忻州采气管理区组建专项攻关小组,经过多轮方案论证与技术筛选,优选5口产量急剧下降的气井开展酸化解堵工艺试验。   试验过程中,技术人员创新采用“控制注酸排量+关井浸泡”相结合的施工方式,通过精准调控注酸速度,确保解堵药剂在地层均匀渗透;延长关井时间,让解堵药剂与地层污染物充分反应溶解,实现对井筒及近井地带污染区域的协同高效清理,有效提升解堵成功率与措施经济效益。其中,保2-04向3井治理后,日产气量攀升至2300立方米。   酸化解堵工艺的成功应用,不仅为煤层气公司老井治理探索出可靠的技术路径,更为同类老区块稳产增产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对推动煤层气开发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转载】大庆油田十年磨剑挖潜剩余油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伊丽娜 通讯员 刘宇)10月17日,记者从大庆油田获悉,历经10年攻关,大庆油田自主研发的水力深穿透引导造缝压裂技术,在特高含水老区剩余油挖潜试验中斩获佳绩:单井日均增油8.6吨以上,是常规压裂的2.1倍;平均单井累计增油2300余吨,为常规措施的4.6倍。  大庆油田长垣老区已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高度零散,层系调整空间有限,但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储量丰富。由于砂岩具有细腻、渗透率低、致密等特点,单纯采用射孔引流的效果不太理想,还容易受污染堵塞,使得常规措施挖潜难度与日俱增。  作为水力深穿透引导造缝压裂技术的试验基地,大庆油田采油三厂组建地质、工程等多专业联合攻关团队,突破核心技术难点,推进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迭代升级。“所谓水力深穿透射孔,就是利用高压流体的冲击力,在油层中打出深度远超传统射孔的通道,就如同为地下油藏开辟出‘高速公路’,直接延伸至油藏深处的剩余油富集区。”大庆油田工程技术部负责人说。  在此基础上,技术团队进一步创新形成“水力深穿透射孔+适度规模压裂”一体化技术模式。通过深穿透射孔提前打通通道,再配合压裂技术使通道周围形成裂缝网络,就好比为“高速公路”搭建了“交通枢纽”,精准引导钻孔与造缝直达单砂体内部的剩余油富集区,能够大幅提升原油的流动效率,实现从“盲目挖潜”到“靶向开采”的跨越式转变。  自2022年落地试验以来,该技术已在采油三厂成功应用18口井。其中,北二西精准挖潜示范区的3口试验井,初期平均单井日增油达13.6吨,为技术应用开了个好头;2025年新实施的5口井,平均单井日增油仍有9.6吨,充分验证了该技术的可靠性。  通过实践积累,技术团队总结出“四定一保”油藏工程设计方法,通过定层、定向、定位、定式的精准施策,确保高效、深度挖潜,进一步提升技术应用效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其应用场景也在持续拓展。大庆油田计划将该技术推广至纯油区西部,挖掘厚层顶部受断层遮挡的滞留剩余油;同时,在过渡带开展探索应用,有针对性地开发窄小河道形成的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让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开发区块。来源: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20/030176083.shtml
中国石油管道局设计院申报2项国家标准获批
     10月13日,记者从管道局设计院获悉,该院申报的2项海洋管道保温领域国家标准,正式通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立项审批。这2项标准是国内首套海洋管道及设施湿式保温工程国家标准。中国石油管道局设计院承担主编工作的2项国家标准,分别为《石油天然气工业及低碳能源管道和海底设备湿式保温系统》(简称《系统》)中的第1部分、第3部分。同时,还将参与《系统》第2部分相关内容的编制工作。这些标准的编制依托国际标准的技术框架,有助于进一步规范工程实践操作,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推动整个行业朝着高端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近年来,管道局设计院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深入研判技术发展趋势,持续加大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投入与标准制定的力度。该院先后开展了22项课题研发工作,涵盖海洋油气管道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海底管道智能施工与质量安全监测评价技术研究等,为国家标准的科学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载】大庆油田榆树林CCUS工程入选行业低碳优秀实践案例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伊丽娜)10月14日,记者从大庆油田获悉,该公司报送的《大庆榆树林油田CCUS全链条工业化示范工程》案例,经初步筛选、专家委员会会评,成功入选“2025年中国油气企业低碳领跑者优秀实践案例”,为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参考路径。  此次入选的《大庆榆树林油田CCUS全链条工业化示范工程》案例,充分展示了大庆油田将CCUS作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作为大庆油田首个CCUS示范工程,榆树林油田通过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和工业化试验两个阶段,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非混相驱试验基地。2007年以来,已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超157万吨。近9年,产油量保持在4万吨以上,累计产油量超50万吨。  近年来,大庆油田积极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依托技术创新,在注入、集油处理、腐蚀防护等方面进行攻关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现场试验”等手段,创新研发了以“一管双注、羊角集油、双气-双液”为代表的地面工艺技术,研发应用低成本材质和防腐药剂,实现了“碳管输—液化—高压注入—密闭集油”全流程生产,基本建立二氧化碳驱技术体系,推动油田高质量发展。来源: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17/030175993.shtml
上海海洋油气东海钻井日进尺超2000米
      本报讯 近日,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东海某重点产建项目迎来新突破:日进尺首次突破2000米,连续两次刷新东海表层海水深钻最快纪录,平均机械钻速达208.8米/小时。  此次作业面临储层结构松散、地层可钻性差、一次成功要求高等多重挑战。该公司项目组在可研和设计阶段,提前对方案和工期进行优化。深化钻井提速机理研究,针对不同地层岩性反复试验对比,精准筛选出与地层适配度最优的钻头型号。在实钻过程中,针对每口井的轨迹特点提前优化钻具组合,确保钻具与井眼轨迹精准匹配;制定专项轨迹控制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滑动造斜段。此次作业在高效钻进的同时,将钻头起出井口,实现“钻得快、打得好、起得顺”目标。
大庆油田化学驱后和三类油层年产油量突破百万吨(转载)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16/030175860.shtml截至10月10日,大庆油田化学驱后和三类油层年产油量突破100万吨。这一关键成果标志着大庆油田在两类油层提高采收率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保障油田稳产提供了新的产能接替。   当前,大庆油田一类油层化学驱开发已基本完成,二类油层化学驱储量潜力逐年递减,开发重心正逐步向化学驱后和三类油层转移。为加速推进两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攻关进程,大庆油田成立化学驱后和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工程工作专班,以目标、问题、结果为导向实施精准开发,同时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多方协作、多领域融合的一体化攻关模式,全速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与矿场试验落地。   “我们通过建立8种全生命周期井网演化模式,明确了各开发区的开发次序与规模,已完成所有区块定量评价,实现储量潜力平面量化到块、纵向组合到段,预计可有效增加可采储量。”大庆油田提高采收率项目经理部经理叶鹏说。目前,大庆油田聚驱后油层开发已进入工业化扩大试验阶段,三类油层更是率先实现工业化推广,两类油层常规体系提高采收率分别达到12和15个百分点。通过3年持续攻关,两类油层产量实现翻番,已成为大庆油田三次采油领域的重要增长极。   目前,大庆油田正聚焦经济效益更优的新体系、新技术开展攻关,持续推动化学驱后和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工程迭代升级,为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
长庆油田采油二厂今年常规措施增油突破4万吨(转载)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20/030176082.shtml截至10月10日,长庆油田采油二厂今年常规措施累计增油突破4万吨,达到4.4万吨,为全年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支撑。   今年以来,面对超低渗连片低产区提产难、中高含水井挖潜空间受限等难题,该厂干部员工按照“潜力优先、效益挖潜”的工作思路,以“选井选层、工艺优化、过程管控、效果分析”四大关键环节为抓手,努力推进“低产井激活、长停井复产、水平井挖潜”三类井治理工作,最大程度释放油藏潜力。   为保障措施质量,提升增油效果,该厂强化施工质量监管,每日通报监督情况,实时掌控单井施工进度,及时督促、协调解决措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措施施工高效推进、按时完井,让增油效果快速显现。   此外,该厂建立完善措施效果分析机制,重点关注含水资料、生产数据等关键信息,通过日跟踪、月评估、季分析,精准评估分析各类工艺的应用成效。积极实施宽缝压裂、前置封控堵水压裂、双向调堵压裂等新工艺试验,不断丰富和完善措施增产技术手段,持续探索增油新路径。
【转载】乌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装置三季度产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黄丽华)10月13日,记者从乌鲁木齐石化公司获悉,第三季度,公司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液态二氧化碳产量同比增长96%,创季度产量历史新高,为实现中国石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注入强劲动能。  当天上午,记者来到化肥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看到一辆辆二氧化碳运输车驶进现场。工作人员手持智能检测仪对车辆进行逐项检查,确认车辆外观和所有安全附件均处于正常状态后,引导车辆精准停靠至指定区域,等待装运低温液态二氧化碳。仅仅一个半小时,4辆车共计100吨二氧化碳,在乌石化西峰新峰公司充装班班长蒋克的指挥下装车完毕,缓缓驶出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现场。  “这套国产全自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能够有效回收一合成装置供氢过程产生的高浓度二氧化碳气体,通过两级增压、干燥脱水、冰机制冷等工艺流程,将二氧化碳由气态变为液态,并输送至二氧化碳产品储罐安全存储起来,实现碳资源的回收捕集。”蒋克向记者介绍。  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占地5500多平方米,该装置通过核心技术将生产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废气从气态转化为液态,完成“从废气到资源”的身份转变。它不仅实现了二氧化碳的捕集回收,助力企业碳减排,还把回收后的二氧化碳经过液化后,运输到油田深注到地下油井,为新疆油田驱动原油开采提供了保障,实现“变废为宝”再利用。  记者了解到,乌石化二氧化碳回收装置自2023年11月27日正式投产以来至2025年10月13日,累计销售二氧化碳超过10万吨,为新疆地区“十五五”实施更大规模碳减排行动奠定基础,彰显了乌石化的绿色担当。来源: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15/030175767.shtml
上海海洋油气东海钻井日进尺超2000米
  本报讯 近日,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东海某重点产建项目迎来新突破:日进尺首次突破2000米,连续两次刷新东海表层海水深钻最快纪录,平均机械钻速达208.8米/小时。  此次作业面临储层结构松散、地层可钻性差、一次成功要求高等多重挑战。该公司项目组在可研和设计阶段,提前对方案和工期进行优化。深化钻井提速机理研究,针对不同地层岩性反复试验对比,精准筛选出与地层适配度最优的钻头型号。在实钻过程中,针对每口井的轨迹特点提前优化钻具组合,确保钻具与井眼轨迹精准匹配;制定专项轨迹控制预案,最大限度减少滑动造斜段。此次作业在高效钻进的同时,将钻头起出井口,实现“钻得快、打得好、起得顺”目标。
中国石油181项成果获评行业一等 获奖总数位居前列(转载)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13/030175547.shtml近日,2024—2025年度石油和化工行业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和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成果评审结果正式揭晓。中国石油共有128项QC小组活动成果和53项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成果获评一等成果,获奖总数位居行业前列,充分展现了公司在全面质量管理和基层质量建设方面的扎实工作成效。   本次评审活动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共产生一等成果661项,其中包含473项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类成果与188项质量信得过班组类成果。   中国石油的获奖成果广泛覆盖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工程技术服务、销售贸易等多个业务领域,集中体现了公司在提升质量、优化流程、降本增效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与有效实践。   中国石油始终坚持“质量至上”理念,不断强化全员质量意识,深入推进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十四五”以来,公司累计注册QC小组5.74万个,取得QC成果4.01万个;共获得全国优秀QC小组活动成果及行业一等成果60项、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典型经验121项,并荣获国际QC小组大赛金奖17项。基层团队紧盯生产难题,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开展卓有成效的改进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下一步,中国石油将继续深化质量提升行动,广泛开展QC小组和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活动,不断激发广大员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潜能,夯实质量管理基础,为行业提质增效升级、建设质量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固态电池新突破!新能源车续航有望翻倍!
央视新闻10月6日报道。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方向,在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这一前沿技术,我国科学家近期取得一批新进展。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卡脖子”难关,让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以前100公斤电池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多家科研团队开发的“特殊胶水”,在电池工作时,会顺着电场跑到电极和电解质的接口处,主动吸引通行的锂离子过来,哪里有小缝隙、小孔洞,就自动流过去填满。通过一番缝缝补补,电极和电解质就能自己贴得严严实实,从而突破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最大瓶颈。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的科学家用聚合材料给电解质打造一副“骨架”,让电池像升级版保鲜膜一样抗拉耐拽。弯折2万次、拧成麻花状都完好无损,完全不怕日常变形。同时,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学的小零件”,它们有的能让锂离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额外“抓”住更多锂离子,直接让电池储电能力提升86%。清华大学的科研团队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电解质,氟的“耐高压本事”极强,电极表面的“氟化物保护壳”,能够防止高电压“击穿”电解质。这项技术在满电状态下经过针刺测试、120℃高温箱测试都不会爆炸,可以确保安全和续航“双在线”。
管道局设计院5项成果获国家专利授权(转载)
http://news.cnpc.com.cn/system/2025/10/16/030175870.shtml10月10日,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管道局设计院新获5项发明专利授权,涵盖油气储运行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实景三维等关键领域。   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油气长输管道风险监测预警方法及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和定位潜在的地质灾害区域,成果已应用于川二东等项目中;“一种融合多物理模型的长输管道滑坡灾害模拟方法”,可通过构建多元多维多尺度的管道基础数据库,确定孕灾因素和致灾因子,提高对管道滑坡灾害趋势的预测能力;“一种基于流沙动力学的长输管道遥感大模型影像变换方法”,为油气储运工程提供了更加精准、稳定的遥感监测手段;“一种基于单管数学模型的管道线路设计方法”,可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带状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可提高油气储运工程高程测量精度和效率,降低成本,确保成果一致性。
镇海炼化2号乙烯装置完成首个运行周期
  近日,镇海炼化2号乙烯装置完成首个生产运行周期,转入停工阶段。该装置自2022年1月成功投产以来,已安稳运行1359天,累计生产乙烯产品约396万吨、丙烯产品约200万吨。  作为技术创新标杆,该装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首套顺序分离工艺技术,关键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是国内首套应用国产操作系统的百万吨级乙烯装置。运行3年多来,装置团队围绕生产优化、科技攻关、长周期运行持续攻坚。优化攻关团队对装置原料进行效益测算排序和动态调整,合理控制裂解深度以增产高附加值产品,实现效益最大化,将裂解炉热效率维持在95%以上,连续两次获评乙烯行业能效“领跑者”与水效“领跑者”。专业攻关团队持续推进装置智能控制系统开发应用,成功开发并投用自动烧焦程序、自动投退料程序及裂解炉智控程序。同时,装置通过“揭榜挂帅”解决干燥器系统阀门在线更换等37个装置“卡脖子”问题,为装置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筑牢基础。
昆仑沥青铺就“世界第一高桥”
    9月28日,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的贵州六安高速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在该桥钢桥面铺装环节,中国石油燃料油公司联合云南石化公司研发的钢桥面特种沥青技术成功应用,彰显了“昆仑”品牌在服务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方面的硬核实力。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桥面到水面的高度为625米,主桥跨径为1420米,桥梁高度与山区桥梁跨径均位居世界第一。面对特殊气候与重载交通的双重考验,大桥对铺装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极高要求。为满足一系列定制化指标要求,燃料油公司研发团队以云南石化基质沥青为基础材料,以自研专用复合改性剂为核心,历经数十次配方优化与性能验证,形成GA-10浇注式改性沥青、SMA-10用高弹改性沥青的精准配方方案。其创新的“自研技术+现场服务”模式,保障了产品的高低温性能与耐久性,为特种沥青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路径。施工方重庆特铺总工程师黄俊强表示:“中国石油钢桥面特种沥青技术制备的混合料施工和易性良好,摊铺碾压后路面平整密实,特别是高弹改性沥青,其柔韧性、黏弹性极佳,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为大桥的耐久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本次项目共使用高弹改性沥青145吨、浇注式改性沥青193吨,标志着中国石油钢桥面特种沥青技术在高难度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实现再突破。近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澳门大桥、广州明珠湾大桥、云南红河特大桥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持续为我国交通建设贡献石油力量。